「黃」袍、大明旗幟(黃布)、「黃」綾布包—來看帝王專用色

整理/梓兒

 既是開國史,又是第一個題目,自然得討個吉祥。幾經考量,「顏色」此題拔了頭籌。

 話說中國人有十分豐富的色彩觀念,大抵由平民百姓到朝廷宗室,無不應用,比方說老子:「五色令人目盲」,這五色指的是青、赤、黃、白、黑,夫子云:「惡紫之奪朱」,看來從頭至腳,觀古縱今,自上至下,咱們的生活確確實實和色彩是分不開的。除了眾人所知的愛「紅」外,不可忽略的就是古代皇帝的專用色—黃色

 此劇一開頭,從隆隆鼓聲進入主題,看到胡惟庸請出皇帝御賜的袍子,結果被王凱以大明旗幟(也是以黃色為內圈)給掀去,然後斬了胡惟庸的兒子,伯溫和胡惟庸兩人便結下樑子。之後,伯溫告老歸鄉,皇帝特賜天龍寶劍以方便行事,也是以黃綾布包裹的…這一連串重要情節,都和這帝王色有關。

 當然在此不是要考據劇中的服飾問題(裡頭用的服色和款式都很好看),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記得好像皇帝閒居的服色不是黃色的哦!(註)話題扯遠了,咱們還是來談談怎麼黃色成了中國古代皇帝的專用色吧!

 黃色與帝王的服飾相關聯,是從隋唐開始的。《唐六典》說:「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但並不禁民間也用黃色。柘黃,據《本草綱目》說是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唐襲隋制,天子穿赤黃色的袍衫,但開始臣民「仍許通著黃」,到唐高宗總章年間才「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另一說據宋人王懋《野客叢書》卷八「禁用黃」條說,唐明皇天寶間,韋韜上奏,要求御案御床御褥全部改紫色為黃色,臣下一概不許用黃色。從此黃色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色。後來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推翻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從《水滸傳》描寫梁山泊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黃旗來看,宋朝皇帝的黃袍也當是杏黃或稱柘黃、赤黃的。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黃」。明代弘冶十七年禁臣民用黃,附加一條「即柳共、明黃、姜黃諸色亦應禁之」,可見明朝皇帝的黃袍也是杏黃色。獨有清代改用明黃而開杏黃之禁。

 帝制時代,黃色既為皇上所專用,老百姓是不敢冒犯的。如果某人穿件黃袍子,或家宅的屋頂用黃瓦,牆壁刷上黃色,大概就要大禍臨頭了。即使他的臣下無意冒犯了這一點,也會招來災難。唐代詩人王維進士及第後,做了太樂丞(負責管理皇家音樂的長官),有一次背著皇帝,讓他手下的人為他跳了一回獅子舞,結果被貶官外放。因為那時獅子分五色,黃獅子舞是專為皇上看的。所以王維侵犯了皇權,是對皇帝的不敬,貶了官。又據清人蔣良琪《東華錄》記載,清雍正時,平定青海叛亂有功的大將軍年羹堯,出門用黃土鋪道,用鵝黃色荷包和黃色包袱,成為被判死罪的罪名之一。

 清代老百姓絕對禁止服用這種明黃色,就連皇帝至親也不例外。末代皇帝溥儀十一歲時,十歲的弟弟溥傑和九歲的大妹進宮一起玩捉迷藏,玩得正高興時,溥儀一眼看到溥傑內衣袖子露出黃色,立刻沉下臉來:「溥傑!這是甚麼顏色,你也能使?這是明黃,不該你使的!」溥傑忙垂手旁立。這還是清朝被推翻以後,宣統暫居宮禁之時。清制規定:明黃是帝王專用色,貴族只能用深黃色(美稱金黃),稍帶紅色的杏黃不禁,民間也可用。

(註)「黃色的龍袍,常常被看作中國皇帝的標準服裝。其實在本朝,這種服裝只在一般性的儀式上服用。在不舉行儀式的時候,皇帝的常服則是青色或黑色的龍袍,上綴綠色的滾邊。」《萬曆十五年》黃仁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