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旁茶棚來看中國飲茶事

整理:梓兒

 想來可能又是我多事了,連人家在路旁擺個茶棚,賺點小錢也要管,只是細細思量,在古裝戲裡除了客棧和衙門外,這路旁賣茶更是榜上有名的角色,如何不提它一提呢!

 咱們中國人喝茶是有名的,梓兒也曾異想天開式地和某個朋友提到:茶與糖影響世界歷史極深。因為茶,西洋人飄洋過海尋找新航道(此乃誇飾也);因為糖,美洲深受歐洲殖民主義之苦。(這倒具有事實)這是題外話。不過,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雖然至今柴已被瓦斯爐和電子鍋給取代了,其餘的依舊老本行照做,尤其是茶,更具有不可忽略的勢力呢!

 我國是最早懂得飲茶的民族。自從茶葉為國人發現以來,經歷了一段很長遠的嘗試、肯定時期。

 在許多古早的書籍已有大量有關茶葉運用的記載,以一段神話可見一斑:伏羲嚐百草,為防止中毒,常用茶葉來檢視自己的身體,故有人以為「茶」字其音是來自於「查」。姑且不論是否為無稽之談,或道聽途說,但中國人對於茶葉的運用是很早的,只是本題不過是在說說茶葉在生活上的應用,不是要考據茶葉的出身。請容以後再談。

 飲茶的作用依史料可分為:

 (一)上古時期到春秋時期,主要作為祭品;

 (二)春秋後期到西漢初期,主要作為菜食;

 (三)西漢初期到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

 (四)西漢後期到三國,成為宮廷高貴飲料;

 (五)西晉到隋代,逐漸成為普通飲料,至唐、宋更成為一般人家「一日不可無」的開門七件事之一。

 由此可知,唐宋的普通推展是功不可沒的,因為自中唐後,茶風吹遍大江南北,甚至窮荒之民「不可一日無也,一日無之則病矣」。更因為茶葉的大量消耗,植茶的區域也增廣了,從此茶葉成政府賴以支付敗政的大宗財源之一,在雜稅中僅次於鹽稅。

 於宋代時,文風鼎盛,有關茶的知識更加深入,例如:李清照和其夫婿的鬥茶、茶器製作的精緻、植茶知識的進步、製茶技巧的講究、茶書詩畫的創作,雖然種類繁多,但我相信總比我那次參加日本茶道會還好一點吧。為了等茶道師父泡茶,我差點在茶還沒準備好前睡著,不,事實上我早已睡一會兒了。那是一次十分慘痛的經驗,而且那次的抹茶太少了,才一小口,還要慢慢的喝(表示禮節),真是一種苦刑。

 哦!離題了,咱們說回正題吧!反正茶藝文化到了明代已達到極盛,茶藝生活確立了一個可循的方向;飲茶模式,有了一個標準;茶器的改良,開創了嶄新的局面。而茶藝的精神文化,在明代更是表露無遺,如羅廩在《茶解.煮茶》:「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聽松濤傾瀉入杯,雲光灩瀲,此時幽趣,未易與俗人言。」明代文人最擅長安排生活,即要求其「雅」,又要求「適」,更要講求「靜」。

 這令梓兒想起古畫「鬥茶圖」、「賣漿圖」(不要問我畫家是誰,我連年代都忘了),從畫中所流露出的百姓生活寫照,十分親切,梓兒又想到電影「黃飛鴻三:獅王爭霸」中一景:黃飛鴻從午門走回廣東會館,至會館附近的茶棚連喝了五大碗茶。這個畫面真可愛呢!其他有關茶的事,還是留到第十七集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