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毛茛科) 生藥名 黃連
本植物為多年生草。高約十公分,平地至高山樹蔭處皆有生長,二月左右發芽,生長成花莖,約十公分長,其前端開出白花數朵。
【別名】王連、友連、五加葉黃連。
【採取與保存】
藥用部分為地下莖。採取時期以十至十一月間為佳。以四至六年大者為良,掘取之後,用水洗淨、曬乾,若出現水氣,則以稻草將鬚根燒掉,然後再曬。
【用途】
(一)治胃炎、胃酸過多、胸悶、下痢、食物中毒等症。取乾燥品研粉,一次取一分,一日三次,開水送服。另取三分至七分,以三百西西水煎服亦可。
(二)治爛眼、結膜炎。取本品七分,以水一百西西煎者,水開後將火熄去,冷卻後,取紗布浸於汁中,用以洗眼眼。
(三)罹患中風者,經常服用三黃瀉心湯(一日量為黃連、大黃、黃苓各七分),可降低血壓,使患者心胸感到更舒暢。此方亦適合肥胖、便秘、心浮氣躁等高血壓患者服用。
桑(桑科) 生藥名 桑白皮
原產於東亞,生於山中,亦有栽培旅園圃者。落葉喬木。葉呈卵形,具鋸齒;有分裂者,有不分裂者。春末開花,花小單性,有淡黃色之萼,穗狀花序,雌花與雄花異株。果實長橢圓形,略與懸鉤子類之果實相似。
【採取與保存】
藥用部分為葉、果實、根皮。葉與果實於六、七月間採取;根皮於春至秋期間採取,曬乾,根以粗長者為佳。
【用途】
(一)消炎、止咳、利尿。一般都與其他藥物配用,不可單味使用。
(二)治高血壓、動脈硬化、強身。取乾燥葉以水煎者,代茶飲用,需每日飲用。
(三)果實可製果實酒(桑椹酒)飲用。【返回】
百合(百合科) 生藥名 百合
本植物生於山地,屬多年生草本。高可達二、三尺,地下長有鱗莖。葉呈披針形狀,互生,夏日,在莖梢開花,大而且美麗、芳香馥郁,花被六片,藥為丁字狀;雌蕊一枚,柱頭三裂。
本植物除可供觀賞之用外,其鱗莖可供食用,味道殊美。《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有云,葉短而闊,微似竹葉,白花四垂者,百合也。葉長而狹,尖如柳葉,紅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莖葉似山丹而高,紅花帶黃而四垂者,上有黑斑點者,卷丹也,蓋同類之三種植物也。
【別名】蒜腦藷、摩羅、重箱、中逢花、重邁、中庭。
【採取與保存】
秋至冬季期間,掘取鱗莖,用水洗淨。花則於開花期採取即可。
【用途】
(一)吸膿、治乳房腫大。取鱗莖磨碎,調醋攪拌,敷於患部,有奇效。
(二)罹患輕微燙傷時,取花浸於食用油中,取出敷貼患部即可。【返回】
薑(薑科) 生藥名 生薑
薑為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夏秋之際,自根莖抽出花軸,頂端開花。根莖肥大、有肉,為黃白,可作香辛料,或是浸漬於糖中,味道極佳。
薑亦為漢藥中的重要生藥之一,具有許多絕佳的藥效,卻常被一般人所疏忽。
【採取與保存】
藥用部份為根莖。十一月左右採取,除去根莖外皮,剖開撒上石灰,曬乾備存。【返回】
蔥(百合科) 生藥名 蔥白
蔥原產於中國中部,為多年生草本,莖高二尺餘,下部呈白皮,葉中空管狀。迫葉可供食用,四時可採用,唯冬至冬月最為柔軟,味亦最美。蔥含有揮發性硫化物,有些人並不習於這種氣味。
【用途】
(一)藥用部份為假莖(尤其是蔥白)。
(二)感冒時,取蔥白剁細,加味噌或醬油,注入熱湯飲用。此方具有發汗作用,並可退熱。
(三)患失眠症時,不妨嗅聞蔥之臭味,或許可因此治癒。【返回】
熟地
熟地即熟地黃,係將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莖)收採、洗淨、焙乾,加酒反覆蒸曬而成,其性味甘,微溫,入心、肝、腎經,有補血、滋陰之功效。
地黃(元參科) 生藥名 地黃
本植物為中國原產多年生草。各地均有栽培。五月間,抽出二十至三十分公長的花莖,在前端處橫向開出數朵(約四至五朵)唇形花。花呈淡紫色。根莖為赤黃色,橫爬於地下繁殖。葉從根部之處朝四方互生,上有小皺紋。花冠、莖葉等部位,均密生細細的毛。
【栽培】夏至時,將適中的地下莖淺植於日照充足、排水良好之地,蓋上稻草。九月摘除花苞、施雞糞、深秋掘根。
【採取與保存】藥用部分為根。秋天掘取生根,置於太陽下曬乾(生地黃),或蒸煮之後再行乾燥(熟地黃)。
【用途】(一)罹患貧血、吐血、子宮出血等症,服用漢方八味黃丸有良效。另本品亦可作為補血藥使用。【返回】
冬蟲夏草
一種昆蟲類寄生的菌類植物,出產在西南各省,可以入藥,可以做菜。(十分好吃,生吃也可以,站長曾有陣子天天吃)【返回】
防風(發散風寒藥)
〔處方用名〕青防風、炒防風、防風炭、北防風、防風。
〔入藥部分〕根。
〔性味〕辛甘溫。
〔歸經〕肝、脾、膀胱三經。
〔效用〕散風祛濕,解痙。
〔證治〕
1.外感風寒或風濕:頭惡寒,周身關節疼痛。
2.風毒在表:破傷風(早期)之抽搐,角弓反張。
〔用量〕一錢至三錢。
〔禁忌〕凡陰虛火炎而無風邪都不宜用。
〔按語〕防風通治一切風邪,為風病之主藥,其性潤,能祛周身之風。荊芥發汗之力較防風強,荊芥、防風雖列入辛渭解表藥,但較荊芥為溫,且能勝濕,可治風濕痺痛及腹瀉。此外,防風除解表外,與黃耆同用,反能止汗。
〔參考資料〕據藥理研究:
1.防風煎劑有解熱作用。
2.有驅風鎮痛及發汗作用。
3.防風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羊毛狀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返回】
白芷(發散風寒藥)
〔處方用名〕香白芷、白芷。
〔入藥部分〕根。
〔性味〕辛溫。
〔歸經〕肺、胃、大腸三經。
〔效用〕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消腫排膿。
〔證治〕
1.感冒風寒或風濕:頭痛、牙痛,眉稜骨痛,口眼歪斜,鼻塞流涕,皮膚風癢等。
2.氣滯血瘀:乳癰及其它癰瘡腫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用白芷二兩配甘草一兩,研末沖服,每次二錢或改用湯劑)。
〔用量〕一錢至三錢。
〔按語〕本品辛散耗氣,不宜久用。白芷為陽明經祛風藥,凡頭痛偏眉稜骨重者用此,一般用治風寒濕引起的頭痛、牙痛等證。若因風熱所致者,必須與清宣瀉熱藥同用。
〔參考資料〕據藥理研究:
1.白芷含有白芷毒及揮發油等。白芷毒少量能興奮延腦之呼中樞,血管運動中樞,迷走中樞,而使呼吸增強,血壓上升,脈搏徐緩。對脊髓亦有興奮作用,能起反射亢進。大量用則發生強直性及間歇性痙攣,終至一般麻痺。少量可用為中樞興奮劑。
2.白芷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皆有抑制作用。
3.有抗真菌作用。【返回】
麻黃(發散風寒藥)
〔處方用名〕淨麻黃、炙麻黃(蜜炙麻黃)、麻黃絨。
〔入藥部分〕莖(根亦入藥)。
〔性味〕辛苦溫。
〔歸經〕肺、膀胱二經。
〔效用〕解表發汗,平喘利尿。
〔證治〕
1.傷寒表實:惡風寒,發熱,身痛,無汗。
2.邪實壅閉,肺氣不宜:咳嗽痰哮,氣喘。
3.水濕鬱表:水腫兼有表證者。
〔用量〕一錢至三錢。
〔禁忌〕汗多及虛喘不宜用,高血壓及心機能不全者應慎用。
〔按語〕麻黃生用發汗力強,炙用發汗力弱,一般發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生用或炙用。麻黃為發汗之要藥,有汗不得用,若與桂枝同用,則發汗力更強,如麻黃湯。
由於配伍不同,麻黃亦可用於有汗症,如麻杏石甘湯、越婢湯二方的主體,皆有汗出,但此汗出並不是表虛,而是由熱邪所迫引起的,所以二方皆配用石膏,既能清熱又能減弱麻黃發汗的力量。
麻黃能宣散肺氣,用於咳喘之實證,與乾薑、細辛同用可治寒喘;與石膏、杏仁同用可治熱喘;與甘草同用冷服則利尿。又由於麻黃有解表利尿作用,故在急性腎炎初期、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而證見惡寒、發熱、浮腫、小便不利時,亦可用之。
〔參考資料〕據藥理研究,麻黃的藥理作用:
1.能興奮中樞神經,對於大腦、中腦及延腦,呼吸與循環中樞,均能興奮作用。
2.能刺激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安南公主陳香雪就是利用麻黃這個特性,把亭兒和丁沖騙得團團轉。)
3.抑制腸管蠕動。
4.緩解胃腸及氣管痙攣。
5.促進胃液及唾液的分泌。
6.使子宮收縮機能亢進。
7.散大瞳亢,局部使用能使鼻黏膜血管收縮,並有抗過敏作用,亦可用於蕁麻疹。
8.麻黃(石咸)有促進膀胱內括約肌緊張或痙攣的作用,因而能致尿瀦留,反之,若因括約肌麻痺鬆弛所致之尿瀦留,麻黃(石咸)有暢流作用。
9.麻黃(石咸)有治療因神經系統所致的小便失禁的作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