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劇名:第二十一集 法內情
播出日期:1992.11.09
編劇:曹戈
故事簡述:梓兒
王春娥(高幸枝飾):本是青樓女子,產下韓林後,無奈讓他被老方丈收養。自慚曾操過賤業,不敢和兒子相認,差點釀成一場悲劇。
韓 林(高義泰飾):出身微寒,中舉後回鄉服務百姓,親民知恩。除了感念老方丈的扶養之情,也想找回自己的生母,卻引起一樁公案。
王 氏(程惠飾):父親是尚書,特別重視身份階級。嬌縱多疑,不願自己的丈夫去認出身不佳的母親,派人暗殺自己的婆婆。
法 聰(張寶善飾):慈雲寺方丈,由他代替王春娥一手帶大韓林,是個慈祥寬厚的長者。
捕 頭(尚智飾):懂得鑽營之道,討好王氏,去追查縣令的行蹤,無意中發覺縣令的出身,故想以此要脅王氏,因此造下殺身的禍因。
伯溫、丁沖和王凱同行,在路上歇息,王凱替他們汲水來飲。丁沖一直掛念著亭兒,連王凱也開始擔心亭兒和歐陽英的安危。伯溫就眼前的秋天肅殺之氣占上一卦,似乎前途有險,只是不知是應在他們或是歐陽英和亭兒的身上,所以王凱緊促伯溫起程尋找她們兩人。
亭兒為情所困,歐陽英在旁安慰。忽有縣令隊伍經過,一人趁亂竊走歐陽英身上之物,歐陽英一時沒有查覺。一位打扮平實的婦人告訴慈雲寺的老方丈兒子回鄉,成為本地縣令,老方丈於是交給她林兒的生辰八字,希望她們母子相認,婦人自慚曾操過賤業,以死逼老方丈不得透露實情。此時縣令特來拜託照顧他長大的老方丈,向他詢問生母的下落。婦人雖和自己的親生子擦身而過,也只能偷偷在一旁看著他的身影。
伯溫等人到了太平縣境內山區,因顧及傷勢未癒的丁沖,三人稍事休憩。丁沖見到一隻兔子,王凱大喜追上。只留下伯溫和丁沖在原地閉目養神,在旁窺伺已久的刺客攻擊伯溫,丁沖趕緊護衛,由於負傷,反居下風,伯溫見情勢不妙,立即帶丁沖逃走。
另一方面,歐陽英和亭兒本欲向小販購買綠豆糕、薏仁糕。掏袖時歐陽英發覺玉八卦拓圖失蹤,知情有異,欲追回那名竊圖人。亭兒不明究理,只得捨下小販,隨後跟上。伯溫被刺客緊追不休,丁沖甚至受制,兩人命在旦夕,歐陽英適時出現相救,伯溫攙走重傷的丁沖,歐陽英要刺客索取玉八卦拓圖,刺客表明他是胡惟庸派來的,見歐陽英遲遲未完成工作,乾脆直接行事。屆時王凱隨後也來捉刺客,歐陽心想不得令此人洩露自己的身份,趁他不留心時殺他滅口。
丁沖傷勢加重,眾人急急往鎮上投宿。縣令和老方丈重逢,告訴他自己的遭遇。因為他和王尚書之女成婚,才順利上馬任官。他求方丈告知生母的下落,老方丈表示已經允諾他的生母要守口如瓶。縣令疑心是那名與他擦身而過的老婦,打算命人去調查她的身世。眾人來到慈雲寺求宿,與新任縣令打個照面,伯溫不覺打量起縣令,料他恐是多災多難。
縣令夫人命人處處留心其夫婿的行蹤。得知夫婿正追查一名曾為娼妓的老婦,勃然大怒,要捕頭去細查詳情,並警告夫婿不得為一賤婦而自誤前途。
老婦返家後,一邊哭著剪紙,一邊喃喃自語向上天祈福。忽然想起親生子的生辰八字,為顧及親兒的前程,便想把它藏起來。這一切被在門外監視老婦的捕頭發現,入門誣陷她私藏贓物,強搶那張紙。
眾人有意令亭兒和丁沖盡釋前嫌,於是讓亭兒為丁沖敷藥,亭兒萬般為難。捕頭得意地拿縣令的生辰八字向縣令夫人邀功,原來縣令的生母曾為娼妓,縣令夫人又驚又怒,以銀兩收買捕頭不得洩密,要他去殺了老婦。捕頭得寸進尺,奪去那張紙,打算以此為生財之方,引起縣令夫人的殺意。
老婦憂心親兒的前程將會斷送,徬徨無助之際,瞥見桌上的剪刀,本欲刺殺那名捕頭,不料捕頭將要殺她。兩人正互抗衡之際,縣令夫人隨後持劍殺了捕頭,正巧老婦手中的剪刀也刺中捕頭胸口。縣令夫人要趕盡殺絕,老婦慌張逃逸,在路上遇見買藥的王凱。縣令夫人為不讓他人知,藏匿起來,王凱沒能見到。
老婦求助老方丈,老方丈命她在禪房不得外出見人,他則去打探消息。亭兒無意間見到後院禪房竟有女眷,王凱跟去看才知果真如此,二人以為老方丈不守清規,於是匆匆告訴伯溫。正值此時,老婦擔心自己會連累老方丈,便偷偷逃走。但在半路上被官差捉去。
歐陽英趁眾人不在,搜查伯溫的行囊,但尋不到玉八卦,正巧伯溫、王凱和亭兒剛從禪室查探回來。伯溫已見到自己的行李被翻過,但不動聲色。老婦被關入大牢,老方丈前去求情,決定告訴縣令真相,卻被縣令夫人喝止,老方丈憂鬱而去。
伯溫等人想詢問老方丈女眷一事,老方丈有感伯溫所推測的,於是道出縣令身世之真相。縣令內心掙扎,猶恐那名老婦可能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生母,特地請她一見,老婦噙著淚水,堅稱縣令生母早歿,甚至咬舌自盡。
伯溫懷疑老婦不是真兇,答應老方丈去搭救她。處決時辰已至,老婦被帶到刑場,縣令只得依法判她斬首示眾。伯溫趕來喊冤,拿出仵作的驗屍證詞,道出捕頭的致命傷不是由才三寸長的剪刀可造成的。歐陽英帶來真正的兇器,縣令驚訝認出竟是自己的佩劍。此時伯溫早見到在場有名神色倉皇的女子欲離去,原來是縣令夫人。縣令夫人先是坦承自己殺了捕頭,自恃是王尚書之女,認為平民打扮的伯溫等人對她無可奈何,伯溫請出天龍寶劍。縣令夫人無視伯溫,要他拿出憑證,故伯溫命老婦回憶當時案發情形,老婦指證歷歷,縣令夫人只得認罪。伯溫告訴縣令一切導因就是那名出身不佳的老婦是縣令生母,縣令激動地和母親相認。
母子倆和老方丈對伯溫等人千恩萬謝,伯溫鼓勵韓林,雖被削去官職,但若有心,明年春試將會保他為官。老婦無以為報,就贈他們剪紙。歐陽英要帶亭兒先行,伯溫以為既然同行作伴,實不宜分開行動。
【站長評語】很簡單的倫理劇,有電影「法內情」的影子。在古代如此重視社會階級的情形下,雖然我十分厭惡補頭和王氏的作為,但可以理解他們不正確的觀念,事實上是環境教壞了他們。縣令韓林懂得飲水思源,為官後,沒有忘記老師父,立刻去拜望他,並一心想找回母親,而且找到了母親,馬上相認,這點心也難怪他的母親願意隱瞞自己的身份了。是一齣母慈子孝的標準古代劇情。此外,縣令夫人既然承認,又為何事後反口否認?是語病?還是她賴皮呢?還有像這種搜證方法,在現代是會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