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

執筆:煒哥;排版處理:梓兒

 姚廣孝(1335-1418)明江蘇長洲人,年十四落髮為僧,名道衍,字斯道,號逃虛。自幼勤學,工詩文書畫,師承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數術之學。元末兵亂之際,年近三十,從徑山愚庵智及(1311-1378)學禪,閒暇則披閱內外典籍。

 明洪武十五年(1382)經宗泐(1318-1391)之推荐,為燕王側近之侍從僧,深得信賴而兼政治顧問。洪武三十二年(1399),明太祖崩,明惠帝朱允文立,採齊泰之議,以次削奪諸王,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從此,燕王偷偷招兵買馬,讓道衍秘密訓練軍隊。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府護衛倪諒叛變,成祖遂決策起兵。適大雨風至,簷瓦墮地,成祖認為是不祥之兆。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兵起,以諸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道衍輔世子居守北平。靖難之師(1399-1402)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論功為第一。成祖即帝位,賜名廣孝,復其姓,納其議遷都北平,定南京為陪都。初封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四月再加封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姚廣孝的祖父母、父母均因姚廣孝之功,永樂中得以追贈。道衍主持編修《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書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皇太孫(即明宣宗)有較大影響,對永樂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永樂十年(1412)退休,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召諸門人告以去期即斂袂端坐而逝病沒,享年八十有四,帝聞之哀悼不勝輟視廢朝二日,命有司治喪,以僧禮葬,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榮國公、上柱國,諡恭靖(註一)。明朝文臣死後能得到皇帝追贈諡號者,始於廣孝。死後凡七日儀容如生,異香不散,卜地西山磐石建塔,六月十一日乃葬墓在北平房山縣東北四十里鳴忽廣孝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帝親製神道碑誌其功(註二)。封其養子姚繼襲其爵。個人著作有逃虛子詩文集、道餘錄、天象玄機、諸上善人詠外,尚撰有歷代淨土往生要文之《淨土簡要論》,明初兼通儒釋二家者,不乏其人。著名的有宋溓、宗泐,但如姚廣孝般博通三教的則不多見。李善長對其文章贊譽有加,高啟更為其詩集作序,其文風清新婉約亦為儒家所宗。

 姚廣孝可說是中國歷史上不世出的奇才,劉基稱其「才似諸葛,性近蕭何」。他是個和尚,卻熱衷政治,他未受十年寒窗苦讀,卻能主持編修《永樂大典》。姚廣孝無書不精,無物不曉,每言必中,算無遺策。姚廣孝可說是生不逢時,他所要推翻的是一個政治基礎穩固,沒有失去民心的皇帝-明惠帝。因此,困難度豈是商湯伐桀、周武王伐紂所能比擬的。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明惠帝具體這三要件,卻仍抵擋不住一個和尚,姚廣孝的聰明睿智由此可見一番!但是,屹今為止,我們並為見到有關他的評價,這與他應有的歷史地位極不相稱。他的光輝絕不遜於姜子牙、諸葛亮,因此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還這顆明珠原有的璀璨,是我撰寫本文的目的。

註一:尊賢敬讓曰「恭」,寬樂令終曰「靜」
註二:姚廣孝神道碑全文如下—「朕惟商宗得傳巖之叟,以佐中興;漢高用赤松之流,以成大業。蓋夫之生斯人也,豈偶然我。惟我太子少師姚廣孝,乃蘇之長洲人。祖菊山,父妙心,皆積善。母費氏。廣孝氣宇恢宏,懷性沖澹。初學佛,名道衍。潛心內與得其間奧,發揮激昂,廣博敷暢,波瀾老成,大掖宗風,旁通儒術,至諸子百家無不貫穿,讀其文章閎嚴,詩律高簡,皆超絕塵世,雖名人士,心服其能,每以為不及。」
附註:廣孝死後,在四月六日發引,靈輀飄洒,法幢旋繞,拾以火之心、舌與牙堅固不壞,得舍利皆五色,其所養深矣。